6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7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5年12月全国CEA价格指数、2025年7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以及2025年7月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价格指数。
北京市2013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已构建起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为基础、多项技术标准和指南配套支撑的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年度碳排放总量5000吨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管理,涵盖电力、水泥制造、石油化工、热力供应、公共交通、其他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涉及重点碳排放单位约900家,碳排放总量约4500万吨。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创新手段,成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图1)。七试点的陆续启动, 标志着我国碳交易从政策规划走向了实践,并逐步从试点走向全国(图2)。
2025年6月16日第八次修订发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联合开户须知》。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事关碳排放配额量核定和履约量确定,是碳市场扩围和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础,也是碳市场监管的重点,必须准确把握不同行业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2024年度作为钢铁等行业首个管控年度,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履约工作。随着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落地,这场对我国钢铁行业势必会产生长期深远影响的变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选择,国家高端智库如何给出客观中立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中国发展报告2024》“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进程”专题(以下简称“专题”)在认识和把握碳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回答了如何稳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问题。
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碳市场管理将石化、制造业、热力、交通运输及服务业等行业年能耗2000吨标煤以上的近1300家单位纳入管理,其中对年碳排放量超过5000吨的900余家重点碳排放单位施行配额管理,碳排放配额可交易。配额线上成交价格稳步提升,体现了“排碳有成本、降碳有收益”的市场原则,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启动交易以来的首次扩围正式开启。回顾相关政策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最终采用了碳排放权交易这一工具而非碳税工具,与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